小小竹灯,传递客家情
——广州商学院“情筑桃源”三下乡服务队调研组外出调研
2016年7月12日一大早,服务队调研组的组员们就搭着公交车来到了调研地点——梅县老城区。虽然在两个多小时的车程里雨势忽大忽小,但天公作美,天气在调研组组员下车时就转晴了。
按照计划,志愿者们分别在仲原路、凌风路、油罗街、中华街等老城区街道中寻找“传说中的竹编灯笼传承人”张焱祥老人和张宜昌先生。烈日当空,队员们一条一条街地寻找竹编灯笼的踪迹,不错过任何一个角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通过查阅访谈文章、咨询商家还有路人的指引下,志愿者们很快就在中华街上得知了两位调研对象的所在地。循着调研思路,队员们还询问了梅州桥下东山市场出售竹编制品的商家,针对竹编灯笼的售卖情况与梅县民风民俗进行了调研。
经过一个中午的准备,下午15时志愿者们来到中华街的42号小屋,礼貌诚挚地采访了张宜昌先生并与之合影留念。采访中,张宜昌先生表示,曾与一家北京服饰公司合作,以特制的竹编灯笼作为服饰作品展的背景元素,进一步传播了客家竹编文化。随后,队员们采访了在中华街里巷居住的张焱祥老人。在采访中,老人拿着“梅县民间竹编灯笼技艺大师”的荣誉证书,满脸自豪地说:“做了那么多年,成就感还是有的,制作竹编灯笼还没有人能比得过我”。
调研第二天的清晨,志愿者们来到了中老年人聚集区——梅县区文化公园派发调研问卷。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调研问卷的派发遇到阻力,陷入僵局。面对人们都不愿意填、一张问卷也没派出去的状况,组员们重振信心,一次一次地鼓起勇气,越挫越勇,终于突破了“0”的记录,派出了不少问卷。接着,志愿者们参观了客家博物馆,十几米的竹编龙灯让人大为赞叹。同时,各种各样带有浓郁客家气息的日常竹编用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志愿者们对竹编灯笼的了解,使组员们对调研课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午15点30分,调研组全组成员顺利完成调研任务并安全返校。
经过了两天的调研,调研组的组员对梅州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调研组的调研工作能继续顺利进行,调研梅州更多方面的内容,也希望优秀的客家文化能继续得到更广泛地传承发展。
广州商学院“情筑桃源”三下乡服务队
2016年7月13日
志愿者采访张炎祥老人
与张宜昌先生交谈中
志愿者与张宜昌先生合影留念
派发调查问卷
客家博物馆前合影留念